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,圆圈里面是已知的,圆圈外面是未知的。你知道得越多,圆圈也就越大,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。

0%

排序--堆排序

特征

  1. 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
  2. 堆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(或小于等于)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

之所以要求特征1,是因为完全二叉树要求除了最后一层,其他层的节点个数都是满的,最后一层的节点都靠左排列,这样用数组存储就不会有空隙。
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,我们叫作“大顶堆”。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,我们叫作“小顶堆”。

堆示例
上图中,1、2是大顶堆,3是小顶堆,4不是顶堆。

存储

根据堆的特征1,堆适用用数组来存储。
堆存储示例
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数组中下标为i的节点的左子节点,就是下标为i ∗ 2i的节点,右子节点就是下标为i ∗ 2 + 1的节点,父节点就是下标为i/2的节点。

堆化

从下往上

让新插入的节点与父节点对比大小。如果不满足子节点小于等于父节点的大小关系,我们就互换两个节点。一直重复这个过程,直到父子节点之间满足刚说的那种大小关系。

示例:
从下往上堆化示例

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public class Heap {
private int[] a; // 数组,从下标 1 开始存储数据
private int n; // 堆可以存储的最大数据个数
private int count; // 堆中已经存储的数据个数

public Heap(int capacity) {
a = new int[capacity + 1];
n = capacity;
count = 0;
}

public void insert(int data) {
if (count >= n) return; // 堆满了
++count;
a[count] = data;
int i = count;
while (i / 2 > 0 && a[i] > a[i / 2]) { // 自下往上堆化
swap(a, i, i / 2); // swap() 函数作用:交换下标为 i 和 i/2 的两个元素
i = i / 2;
}
}
}

从上往下

最后一个节点放到堆顶,然后利用同样的父子节点对比方法。对于不满足父子节点大小关系的,互换两个节点,并且重复进行这个过程,直到父子节点之间满足大小关系为止。这就是从上往下的堆化方法。

示例:
从上往下堆化示例

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public void removeMax() {
if (count == 0) return -1; // 堆中没有数据
a[1] = a[count];
--count;
heapify(a, count, 1);
}

private void heapify(int[] a, int n, int i) { // 自上往下堆化
while (true) {
int maxPos = i;
if (i*2 <= n && a[i] < a[i*2]) maxPos = i*2;
if (i*2+1 <= n && a[maxPos] < a[i*2+1]) maxPos = i*2+1;
if (maxPos == i) break;
swap(a, i, maxPos);
i = maxPos;
}
}

时间复杂度

一个包含n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,树的高度不会超过log2n。
堆化的过程是顺着节点所在路径比较交换的,所以堆化的时间复杂度跟树的高度成正比,也就是O(logn)。
插入数据和删除堆顶元素的主要逻辑就是堆化,所以,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和删除堆顶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(logn)。

堆排序

可以把堆排序的过程大致分解成两个大的步骤,建堆和排序。

建堆

有“从下往上堆化”和“从上往下堆化”两种方式,后者效率更高,因为它只需要依次堆化非叶子节点。建堆时间复杂度为O(n)。

从下往上堆化

将下表从1到n的数据依次插入到堆中。

从上往下堆化

因为叶子节点往下堆化只能自己跟自己比较,所以我们直接从第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,依次堆化就行了。

示例:
从上往下建堆示例

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private static void buildHeap(int[] a, int n) {
for (int i = n/2; i >= 1; --i) {
heapify(a, n, i);
}
}

private static void heapify(int[] a, int n, int i) {
while (true) {
int maxPos = i;
if (i*2 <= n && a[i] < a[i*2]) maxPos = i*2;
if (i*2+1 <= n && a[maxPos] < a[i*2+1]) maxPos = i*2+1;
if (maxPos == i) break;
swap(a, i, maxPos);
i = maxPos;
}
}

排序

建堆结束之后,数组中的数据已经是按照大顶堆的特性来组织的。
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就是堆顶,也就是最大的元素。我们把它跟最后一个元素交换,那最大元素就放到了下标为n的位置。

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上面讲的“删除堆顶元素”的操作,当堆顶元素移除之后,我们把下标为n的元素放到堆顶,然后再通过堆化的方法,将剩下的n−1个元素重新构建成堆。
堆化完成之后,我们再取堆顶的元素,放到下标是n−1的位置,一直重复这个过程,直到最后堆中只剩下标为 111 的一个元素,排序工作就完成了。

示例:
堆排序示例

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// n 表示数据的个数,数组 a 中的数据从下标 1 到 n 的位置。
public static void sort(int[] a, int n) {
buildHeap(a, n);
int k = n;
while (k > 1) {
swap(a, 1, k);
--k;
heapify(a, k, 1);
}
}

时间复杂度:O(nlogn)

应用

  • 优先级队列

    • 合并有序小文件
    • 高性能定时器
  • TOP K

  • 中位数

小礼物走一走,来 Github 关注我